颜松柳

详细说明

在首届德化“中国白”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双年展中,颜松柳凭借其作品《悲欣交集》获得银奖。这款作品和以往的弘一法师瓷塑有什么不同,作者在其中都运用了什么样的理念、技艺进行创作?颜松柳本人对陶瓷文化又有什么样的理解呢?


01

颜松柳的陶塑文化价值观:

传统文化+当代审美+地方特色

每位瓷塑大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他们善于将自己的价值观融入到作品的每一处细节当中。


颜松柳认为,一件好作品是传统文化+当代审美+地方特色的完美结合,既立足于传统,又开拓创新,这才是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


图片


传统,是不同时期文化的阐述。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传统”都具有那个时代的人文气息,是在历史进程中自然淘汰留存下来的精品,所以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当然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应止步于“模仿”。临摹的意义在于感受传统的时代气息,把握技术的灵魂,作为后辈的我们不能简单的刻舟求剑,要结合时代审美、地方人文等要素,才能创造出属于时代的作品。


纵观颜松柳的瓷塑作品,构思新颖,造型奇特,题材丰富,不仅有传承经典何派造像的佛教作品,也有吸收现代写实雕塑语言的历史文化名人塑像,还创新设计极具趣味性的作品等。它们既立足于传统,又开拓创新。它们是颜松柳多年艺术探索、学习交流,与人生感悟的结晶。


02

悲欣交集的背后构思

颜松柳对弘一法师的深刻解读

在《悲欣交集》这一作品中,颜松柳刻画了弘一法师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坐靠于藤椅上,追忆人生的景象。观众直观的感受便是弘一法师那亦悲亦欣,亦欣亦悲的混杂心情,令人为之动容。


图片


颜松柳介绍,悲欣交集四字,是弘一法师生命尽头最后书迹。为什么他就写这四个字,不写其它?而这四个字或许是他对世人的临终开示,观字即修身,诚然一妙法。


1942年10月8日,弘一法师口述遗嘱,特意叮嘱妙莲法师两点:其一是说,圆寂前后“助念”时,看到眼里流泪,这并不是留恋世间,挂念亲人,而是在回忆我一生的憾事,为一种悲欣交集的情境所感。圆寂前三天的10日下午,又书“悲欣交集”四个字交付妙莲法师,是为弘一大师临终绝笔。作品即是表现弘一法师摆脱一切烦恼,解决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问题,欣然接受自己的灵魂如蜕,即将告别娑婆世界,远赴西方净土时,大爱天下踌躇满怀地写下“悲欣交集”后,心力交瘁,凝神聚气的场景,铮铮秀骨支撑着的是人类的躯壳,灵魂已穿越众生到达彼岸。



颜松柳说,对一个修行的人来讲,身体只是躯壳,重要的是他的灵魂,而人物瓷塑最难表达人物的性格,更何况灵魂。他的悲,并不是人要离世的那种悲,是大爱,想到众生仍未得到救赎,不由产生出悲悯之情。


在构思完成悲欣混合的神态后,颜松柳又着力思考如何采用合适的外在方法来表现这一内在精神。


首先,他认为德化传统瓷塑这种表现佛造像内在精神的方式更贴切自己的主题,又因为他是近现代人物,所以颜松柳采取了既写实又有点抽象艺术感的方法去做衣纹,“如果你纯粹做一个很写实的衣服,那不就像蜡像一样,没有升华,那你如果用很传统的手法来做,又和人物的时代感不对,衬托不起来,所以写实和抽象结合、现实和理想结合的方法来进行表现。”


03

Q&A


Q

在这次群英荟萃的双年展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

最大的收获是能够从他人作品中取长补短,感受到不同的技巧和审美,知己知彼才最重要。


同时这次展览集合了全国不同陶瓷产区、不同材质的精品、不一样的装饰手法,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学习,因为你在德化,长期用某些固定的观念、材质做产品肯定有一些弊端,自己的创作想法容易被束缚住。


Q

在平时通过哪些渠道获取灵感?

一个是临摹,一个是阅读和影像资料学习,还有就是实地考察,包括到山西的一些著名古寺庙实地考察,因为当地保留了非常多古代的彩塑佛造像,对白瓷创作来说是一个不错的借鉴渠道。


04

部分作品展示



图片

《礼乐》


图片

《左宗棠》


图片

《道德经》


图片

《八仙祝寿》


图片

《竹影潇潇》


图片

《十八罗汉之掏耳罗汉》


图片

《风筝》


图片

《关圣帝君》


图片

《小家碧玉》


图片

《渡江达摩》


图片

《清音》


图片

《瓷言》

上一条: 苏明民 下一条: 许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