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捷雄

详细说明



  • 陈捷雄

  • 别称阿捷

  • 福建泉港人  

  • 中级工艺美术师

  • 2009年毕业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

  • 从事柴烧创作6年

  • 从事日用陶瓷设计及相关工作11年


凡是利用薪柴作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我们都可称之为柴烧。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也相当辛苦。柴烧器技出于古法,成于火焰之形,在土、火、柴、窑的共同作用之下,于偶然与必然之间,造就每一孤品之器。来自泉港的陈捷雄深深痴迷于柴烧的这种魔力。




每一种手艺的成功淬炼都不会一帆风顺


2009年,毕业于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陈捷雄,几经辗转,于2014年来到了德化洞上陶艺村的月记窑,这一座历经四百年岁月洗礼,至今仍生生不息的柴烧窑炉,开启了他的柴烧陶艺之路。在那里,陈捷雄第一次体验到了手作器物的别样风采,以及泥与火锻造出的最本真、纯粹的艺术,他渐渐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但每一种手艺的成功淬炼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这座百年的柴烧窑炉里,陈捷雄遇上了烧成难题。月记窑有43米长,32个窑目供添加柴火,陈捷雄的作品主要放置在窑炉最前面的位置,当烧窑的师傅一目目添加完柴火时,窑炉最前面的温度已经下降,而恒温时间长短又决定着柴烧品的最终效果。


每每出窑时,烧坏的、起泡的、釉色差的作品时常发生,能挑到满意的作品只有寥寥几件。为此,陈捷雄萌生了自己建窑烧制的想法。



2015年,陈捷雄将工作室迁移到了石鼓村,这片鸟鸣清脆,茂林修竹的宁静小乡村,搭建起了他的小窑炉,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烧制?


尽管在月记窑时,陈捷雄多次观摩过窑工烧窑,但是自己并未实际操作过。对于窑內作品的摆放、木材投放、温度的把控、烧制的时间等,陈捷雄的内心还是存在诸多疑问。烧制的前几窑,陈捷雄不得不请来建窑的师傅,帮忙指导。陈捷雄也时常利用空余时间,去帮同行的朋友烧窑,借此攒取经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反复的学习与积累中,陈捷雄熟练掌握了烧窑的关键技术,也慢慢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烧成方式,作品烧制的成品率大大提高,同时烧制出来的釉面饱满均匀,变化多样,色泽温润绚丽。






每一次的柴烧窑变都有惊有喜


陈捷雄喜欢做一些茶器、茶宠、小花瓶等实用性的器皿,并系列化的设计一些简约的条纹元素装点器皿表面。但每一次的泥土质感、火焰温度、釉面色泽、以及创作者的情绪和塑造器皿时每一刻的种种,都使得每一个系列的柴烧器皿幻化出不一样的精彩,令人惊喜不已。


-条纹元素系列-





不过,并不是每一次的惊喜都令人欣喜的。在历经了3-5天不眠不休的燃烧后,有的浴火重生为生气盎然的器皿,身上火焰留下的每一次烙印,以及落灰洒过的每一片痕迹,都是一副妙不可言的美景。运气好的时候遇到窑汗(窑内积成的结晶釉)恰到好处的滴到器皿正中间,或者滴落到器皿表面,形成一道泪痕时,更是为器物平添了独特光辉。



而有的器皿似乎还未被火焰完全唤醒,器皿表面的釉色仍缺许火候,稍显不足。这时,陈捷雄会选择将其进行二次回烧,重现涅槃,绽放其迷人的魅力。


当然也会有回烧失败,出现裂痕、起泡、变形的现象,实属常例。一窑烧制能有70%的器皿成功完成蜕变,已是不易。


如何更好的提高柴烧的成品率?如何更好的把控釉面色泽的变化?陈捷雄时常思考着这些问题。他尝试收集了落在窑內最下面一层的草木灰,将其调配成天然的草木灰釉,施在素坯器物的表面,利用气窑烧制出具有柴烧古朴韵味,又有别于柴烧的釉面色泽,也别有一番味道和天地。


这也将会是陈捷雄下阶段探索的一个方向,但对于柴烧器皿的创作与专研,陈捷雄仍不会松懈,努力创作出能够震撼人心灵的作品。对于他来说,柴烧是赋予器物灵魂的神圣仪式,是他内心对质朴、纯真、回归本源的一种追求。



-精选部分柴烧器物与您共品-







上一条: 郑振雷&郭丽珍 下一条: 林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