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都被《创造101》的小姐姐们圈粉了

* 来源 :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18-07-06 * 浏览 : 22

当“你pick了谁?”已经成为了最新流行语时,《创造101》的热度也很快赶上了爱奇艺刚刚结束的同类综艺《偶像练习生》。

在《创造101》开播之前,很多人在质疑这档女“爱豆”的选拔综艺究竟能有多少受众——要知道,这类综艺的主要观众群本身就是女性。

不过,《创造101》总制片人马延琨只犹豫了一秒就坚定的选择了做女团,原因是,虽然有着“女生看男生是带滤镜的,女生看女生是带刀子”的风险,但女性也最能对同性的不易和努力感同身受,更容易形成各种审美观和价值观的讨论。所以,整个节目的创意也是围绕着传递这些价值观。

在做前期研究时,节目组发现 SHE、Twins等比较成功的女团传唱度高的作品,主题都倾向于表达女性的独立、勇敢和坚强,强调“我不是被消费的,我要追求自我价值”,在第一期节目中,SHE成员Ella就说到,她们的粉丝其实多数为女性。

虽然SNH48(当然还有AKB48)这种典型的以男生为受众目标的女团模式提供了成功模板,但创意团队认为,这类团体很难让女生产生共鸣,没有共鸣就很难传播,所以在最早的节目定位中,制作团队就坚定了为女生做偶像的产品方向。



2017年10月,腾讯视频开始从几百家经纪公司的几千名练习生中筛选人选,标准是“外表美好、内心强大”,首先希望能在外表上纠正大家对于漂亮女孩的定义集中在“网红”、“整容”、“锥子脸”的描述,并对每个人都做了深入的访谈。

最终中选的这101个女生,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类型,有身材不完美又善于自黑的“金华火腿女生”,有很酷很拽的单眼皮女孩,也有打扮朴素只爱唱歌的高中生,他们通常都不是女“爱豆”的标准形象,但从价值观表达和整个人的状态上都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一面。

在设计故事内核时,制作团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怎么找到行业痛点,并与每个普通人的共鸣结合。在最近几期节目中,节目组设计了即将被淘汰的选手们一起在照片墙拍毕业照,前一天晚上一起在寝室收拾东西彻夜长谈,包括之后还未播出的填志愿环节,这都是每一个经历过毕业的人也曾经历过的难忘情景——普通人虽然没有做艺人练习生的机会,但制作团队不断在细节中试图还原每个中国女孩的日常生活,让这些共同经历勾连起观众与选手的关系。

制作方另一个想突出的关键词是“团队”。与个人偶像相比,团队偶像中的每一个人或许都不是那么耀眼,更多是通过艰苦的训练来不断完善自己,最终实现成功。

从这个角度看,《创造101》也有点像一个职场节目,剪辑不断强化选手们锋芒毕露的一面,女孩们都很拼,面对battle不退缩,承受着评级打分的压力,面对尖锐问题如何处理,怎样跟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合作,这也让每一个职场中面临挑战和生活压力,但又不想服输的普通人产生了强烈的代入感,让“逆风翻盘,向阳而生”的主题升级到了整个社会现象。同时,其受众面也得到了扩大。

虽然面临争议选手是否过多、哭戏剪辑混乱的质疑,但观众对于节目在烘托“燃”的气氛,以及放大勤奋、努力、付出等价值观这点还是以肯定态度为主——那些有梦想但不敢追的女孩逐渐积累信心的过程,也是大多数人都爱看到的。

很多人也会批评《创造101》赛制混乱。除了在那种可以真真切切依靠鼠标的点击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操控感——这已经在之前《偶像练习生》总决赛中累计超过2亿次的总投票上得到了验证,《创造101》似乎每期节目的赛制都会有些变化。

根据马延琨介绍,这是特意为之的。比如前两期的battle和踢馆,第三期增加了勤奋C位的设计,第四期中让每组人气选手决定谁能成为旁听生等,“本土化改造率50%以上。”马延琨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这样做的原因一方面是想要通过非核心赛事的赛制和激励机制,让那些原本没有什么粉丝,但又有独特个性和能力的选手,可以通过赛制和激励浮出水面,得到更多展示。另一方面,同样的模式框架已经通过之前的几档节目被观众和选手熟识,参与者如果对接下来的内容安排有预期,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情绪和动作,女孩们的真实反应不容易显现出来。

“我们在观察舆论,也在摸索什么样的设计观众更容易接受,这些都可以在后面的节目中做得更好,不过一切以用户点赞为逻辑确定顺位,这个核心赛制从头到尾都不会变。”马延琨说。

从腾讯视频的数据看,观看数男女比例持平,但参与点赞互动的观众七成以上是女性,女生的高参与度也证明了制作方基本把握住了观众的心理:女观众正在将节目中的“小姐姐们”当作心理投射目标,她们正在代替自己成为“更好的我”。

想了解同类综艺《偶像练习生》的故事,请点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