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白瓷如何被欧洲人山寨模仿?

* 来源 : 研究院 * 作者 : admin * 发表时间 : 2020-08-12 * 浏览 : 586

众所周知,这几十年来中国在国际上一直背负着山寨大国的“美誉”,无论是流行音乐、综艺节目,还是游戏、高尖端科技产品,往往从欧美日本中吸取各种灵感,进行“借鉴”。


然而追根溯源,欧洲人其实也干过山寨抄袭,明清时期的很多中国优质产品也是山寨的受害者,今天所说的德化白瓷就是其中之一。



 


享有“白色黄金”盛名的中国白瓷


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中国白瓷,在三四百年前的欧洲是上流社会才能用得上的高端货,甚至有白色黄金之美称。


据了解,欧洲人最早开始了解中国瓷始于马可波罗游记中的记载,“知此刺桐城附近有一 别城,名称迪云州,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除此港外,他港不制此物,购价甚贱”。


由于德化白瓷瓷质细腻、坚致,釉色柔和、莹润,有如凝脂润玉,釉色又常常白中闪黄,又如象牙,因而成为了欧洲人疯狂追捧的艺术珍品。当时欧洲上层人士以拥有这种“ 中国白”的德化瓷器作为财富和高贵地位的象征。


欧洲人对瓷器的狂热甚至到了这种地步:1717年,神圣罗马帝国的诸侯奥古斯特二世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骑兵,向普鲁士王国的腓特烈一世换取了127件中国瓷器,现如今还收藏在德国德累斯顿美术馆。


自然,在瓷器巨大利润的刺激之下,不少欧洲人开始尝试着对中国瓷进行“ctrl+c and ctrl+v”。


上穷碧落下黄泉——欧洲人如何对中国瓷进行复制粘贴


最开始,欧洲人从德化白瓷中寻找仿制灵感,他们误以为德化白瓷的透光度和外观有点接近于乳白玻璃,因此可以从玻璃上进行尝试。16 世纪初, 来自德国纽伦堡的玻璃制造工伦纳德·佩灵格就试图用制造玻璃方法来制作瓷器。他在玻璃原料中加入氧化锡以产生白色效果,但他的产品纯粹是无光泽的霜状面玻璃。


16 世纪中后期, 意大利人梅第契公爵用白沙和粘土,掺和磨碎了的晶体岩、锡和铅熔剂制作出了类于玻璃和陶瓷之间的物品,被时人称之为“梅第契瓷器”,不过,这实际上只是一种低温烧成的陶器而已。



彼时的欧洲人还完全不清楚白瓷的制作工艺,也缺少现代化学知识,陶工们不了解高岭土的成分,也没有办法达到1250度的窑温,因此,各类盲目的试验均以失败告终。


直到1706年,才迎来了重要转折点。


当时德国的两个炼金术士被奥古斯特二世下命令强制研发中国瓷器。而巧合的是,瓷器烧制的两大重要难点在此时均被顺利破解。


首先是高岭土的获得。1708年,其中一个炼金师伯特格尔在德国的麦森地区(Meissen)发现了高岭土矿,不过这种高岭土还无法直接用来制作理想的瓷器(德国高岭土和中国的在长石和硅石成分比例上有差异)。于是伯特格尔又历经多次试验才最终找到了陶土中各种元素的最佳配比。解决了制瓷原料的问题。

 


其次是如何达到1250度的窑温。伯特格尔在数学家特奇豪斯的帮助下,借助其发明的一种大型聚光镜,成功地在1400摄氏度下烧制出了瓷器残片。


终于,在1709年烧制出欧洲第一件白釉硬质瓷器,第二年国王又下令在伯特格尔进行试验的阿尔布莱希茨城堡建立麦森瓷器厂,生产出了如今名满世界的麦森瓷。在麦森厂中,德化最具代表性的白瓷立观音像就被多次模仿过。



麦森成功以后,欧洲各国也掀起了仿制德化白瓷的浪潮。英国的“弓”瓷器工厂和切尔西工厂根据英女王的指令在清乾隆五年(1740)后仿制德化白瓷,上饰葡萄、李子等浮雕图案。法国的科得和钱蒂雷工厂、丹麦的哥本哈根皇家瓷器工厂,都吸收了德化窑的工艺技术烧出白瓷产品。


可以说,欧洲陶瓷业能有后来如此大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有着凝脂润玉般乳白光泽的德化白瓷的喜爱和仿制。正如《欧洲瓷器史》一书所说的,“中国瓷器不仅在装饰方面,而且在造型方面,依然是欧洲的典范,像我们从麦森瓷所看到的那样,它的模特儿就来自中国”。


时至今日,德化仍然延续着千年瓷都的辉煌,它是目前全国最大的西洋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出口量占全国陶瓷出口总额的六分之一,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