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釉惑” 朱国天揭开颜色釉隐藏的秘密
详细说明
在中国瓷器发展历史上,有这样一种独特类型的陶瓷,它的诞生源于偶然——烧造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性的釉色效果。当时的工匠从未见过这种现象,认为这乃是鬼怪所致,于是称之为“窑变”、“怪胎”。
然而久而久之,这种陶瓷凭借其璀璨绚丽的艺术形态,逐渐被人所欣赏,甚至成为了价值连城的珍贵艺术品。它就是本期沙龙所讲的颜色釉。
10月16日,全国日用陶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颜色釉料配方专家朱国天老师为我们带来一场精彩纷呈的颜色釉沙龙。
01
发现釉色之美——颜色釉概念详解
釉是附着于陶瓷胚体表面的一种连续的玻璃质层,或者是一种玻璃体与晶体的混合层。颜色釉就是在釉中加入着色氧化物和经过锻烧的颜料,也称色剂。凭借丰富的光泽度、强度、耐酸碱性、耐磨、耐用等特性,颜色釉具有了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朱老师对颜色釉的发展历史娓娓道来,“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在经济发达的宋朝,以钧窑瓷器为代表的的颜色釉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它首开了铜红釉之先河,改变了以前中国高温颜色釉只有黑釉和青釉的局面,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民间甚至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窑一件”的说法,可见当时颜色釉瓷器的珍贵程度。
朱老师介绍,根据着色元素来划分,可以划分为铁系、铜系、钴系、钛系、锰系等颜色釉,其中他最为欣赏的是铁系色釉,他认为,铁系元素是最丰富的,拥有最多样性的色彩形态变化,可以制成铁红花釉、铁黑色釉、影青釉等一系列釉种,甚至多数日本陶瓷也是以铁系色釉为主。
02
窑变无双 3大因素决定颜色釉烧制成败
颜色釉烧制难度极大,其难点在于要在窑内烧成后才呈现色彩,而不像其他色彩混合就可以。特别是在高温颜色釉中,因为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在经过氧化以及还原作用下,瓷器往往会在出窑后产生意外的釉色效果,也就是俗称的“窑变”。
朱老师认为,要想制得鲜艳的、变化丰富的釉面就要考虑以下三种因素:
釉料的配置
釉料的配置是基础,即将着色颜料与同它相适应的基础釉料按适当的比例混合,比如说设计一个亚光釉,它的硅铝比一定是3:1或者6:1,在这个范围里通过长时间的烧制,慢慢摸索出适合的釉色。
工艺的控制
颜色釉配置完成后,就该进行施釉。例如釉水的烧制温度上面,180度、200度、220度就有非常大的差别,它决定了色釉的色泽、亮度等因素。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以哪种坯胎施釉,在施釉操作之前,都必须清除附着在坯体表面的杂质,以保证釉的质量。
烧成曲线的制定
烧成曲线是陶釉生产中最为关键的一道工序,该工序中每一个细小环节的微妙变化,都会影响到窑变效果。烧窑时所用燃料的种类以及燃料质量的优劣、还原气氛的轻重、烧成温度的高低、烧成时间的长短、熄火后冷却速度的快慢、气候的变化以及烧窑工技术水平的高低等,都会使瓷器产生不同的效果。
干货满满的主题分享结束后,朱老师丝毫热情不减,继续耐心地回答现场观众对于颜色釉烧制过程中的诸多难点,以自己从业近三十年的经验心得一一为观众解惑,其中不乏趣味笑点,整场沙龙洋溢着轻松的氛围。
本期分享会暂此结束,我们下期沙龙见。